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7部分阅读

    重生之刹那芳华 作者:肉书屋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7部分阅读

    晚上九点钟就熄灯,当然在期末阶段就不受大家青睐了。

    林芳华实在是不喜欢和人争抢什么,看到有些人为占座位而发生口角时只感头痛。她也就心平气和地在图书馆看到九点钟,然后回宿舍再看书。

    老大周玉也开始认真复习了,所以两人在宿舍里也相安无事。不过她平时用功少,此时要突击复习,往往还要晚上点蜡烛熬夜背书。其他姐妹也有晚上熄灯后再看一会的,但都没有她熬的晚。

    一次,半夜林芳华醒了一看,老大的蚊帐里还透着光,时间已经两点多钟了。而再看看窗外,女生院其他的宿舍楼里也有点点灯火透出来。

    芳华记得自己以前也是凭着聪明,平时不看书,在考试前熬夜背书,两三天背完一本厚厚的要上一学期的课程。虽然也能常常低飞过关,但是过后很快忘了个干净。

    重生后的她自制力强了不少,学习上有点近似达到“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的境界了。平时她上晚自习还更专注和时间更长,而考试前,她却只简单地再复习一下大的要点,就差不多了。毕竟有重生的优势,即使很多东西也淡忘了,但再学一遍还是多少有点印象。再加上有过当老师的经验,她发现自己现在特别能抓住章节的重点,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教学的最后一周是停课复习阶段。学生都可不去上课,但老师还会在教室等着做答疑。有些老师喜欢在答疑的时候勾重点。因此,老生们传授经验的时候总说,平时上课可以不去,期末答疑却必定要去。据说有精于此道、善于套话的学生,可以将最后考题的百分之八九十猜出来。

    林芳华也去答疑了。她自己不发问,总是在一边仔细观察着老师的反应。

    尽管老师们各有各自的性格,但是人性是共通的。他们总有一些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声音语调,会暴露一些信息。看到学生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有的会不屑一顾或者眉头一皱,也有的嘴角微翘好像是有点幸灾乐祸,总之是心不在焉的。但当他们被问到重点时,往往就会认真一些、严肃一些,并会不由自主地多说几句;如果发现这个同学还很不清楚该问题的时候,他们还常常会着急起来。

    毕竟,也没有哪个老师希望自己手下出现大批补考的学生,因为那只能说明这个老师水平不行,没把学生教懂、教会。

    从答疑上推测来的重点,和林芳华自己复习的重点也往往是相同的。于是,林芳华也会把自己勾出的重点透露给王菊和周玉。

    王菊平时也很用功的,不必担心;周玉嘛,虽然记性好,但有这些重点也能给她减轻一些负担。果然考试后,周玉连连感叹林芳华勾的重点太准了。

    考到第四天的时候,一大早林芳华醒来,觉得天光比平时亮的多。探头看看窗外,不由惊喜地叫道:“下雪啦!好大的雪啊!”

    “真的吗!”“哎呀!真的下雪了!好漂亮!”被吵醒的几个人也从蚊帐中探出头,发出了阵阵惊呼。

    芳华披上外套,下床推开窗户。一阵寒风卷着几片雪花扑面而来。她微微打了个寒噤,下意识裹紧身上的衣服,向窗外看去。

    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一向是温润潮湿的气候,以绵绵不绝的雨出名。无论春秋,成都市常常会连着十余天的阴雨天气。

    但这里的雨又很善解人意,常常晚上半夜才下,白天就停了。即使白天也下,那也是“无边丝雨细如愁”,充满着浪漫气息。当年诗圣寓居这里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

    但这里的冬天是很少下雪的,即使下了,在市区也不会下大。因此,她的雪景也和北方有完全不同的意境。

    没有凛冽的北风助威,就是在半夜悄然而至,不知不觉间给校园的建筑和植物身上披上了漂亮的冬衣。在雪的印衬下,那些建于民国时期的老建筑物不见了平时的暗淡,反而是红窗青瓦显得格外精神。而人行道边四季常青的灌木乔木,也变得如玉树琼枝般晶莹璀璨起来。

    最妙的是,南方的雪很难在道路上积聚,大概是地表温度较高而雪又往往不大的缘故。所以,这里的雪景很干净,不会像北方大城市那样一下雪,就全市交通瘫痪,道路都是泥泞不堪了。这里的雪,只会给人们带来喜悦,而很少带来烦恼。

    到林芳华她们去考试的时候,天空还有些纷纷扬扬的小雪。等考试结束时,雪就完全停了。

    毕竟都还是些没长大的孩子,有很多学生跑到院子里、草坪中,玩起打雪仗、堆雪人了。即使是来自北方的学生,也因久违的雪景而同样兴奋。校园里一片欢声笑语。

    还有更多的人拿着相机,纷纷在雪景前照相留念。不过,这些人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和教职工们。学生大多是没有相机的。

    想到只剩下明天最后一场的军事理论考试,考完后大家就要各自回家过寒假,同学们都想趁这个难得的雪天放松一下,更想能照张相留念。

    后来,郭玲提议,全宿舍的姐妹们都上街去,找家照相馆照雪景照。大家一致响应。

    中午饭后,她们就出发前往市中心的广场。为了欣赏雪景,大家决定一路步行而去。反正路不是很长,即使是坐公交车也才三站路。

    一路上,大家打打闹闹,很是开心。街头,也有很多市民在照相或欣赏雪景。人们脸上都自然流露着喜悦之情,相互之间即使是素不相识,也会含笑致意。越是这样的温情,越让人感到和谐。

    此时的市中心还没扩展成后来的天府广场,作为城市标志的毛主席雕像,仍然巍然屹立在城市正中线上。照相馆的摄影师傅就以主席像为远景,街心花园的苍松翠柏上的积雪为近景,为203寝室的姑娘们照了张全家福。

    第二天,郭玲去取回了照片,大家都很喜欢这张合影。八个女孩虽然冻得鼻子、脸蛋红红的,但是全都笑的很开心。她们的衣服也很不时尚,有的还很土气,但是人人神采飞扬,青春气息扑面而来。青春的美丽,原是不需要化妆品来修饰装点的。

    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才是她们的写照!

    正文 二十六、寒假中的“修炼”

    寒假回到家,离春节还有将近三周呢,芳华天天在家里做家务和准备年货。

    因为科研所地处大山沟,职工出去都很不方便,所以每到年前,都是所里派出车子去外面集体采购各种年货,拉回来就大喇叭通知各家各户按单位分东西。虽然有“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一说,但军工单位的福利还是不错的。

    芳华几乎隔三差五地要和哥哥一起去领父母名下的带鱼、冻鸡、冻鸭、鸡蛋、苹果、广柑、桔子等物,还有大米、绿豆、黄豆、瓜子、花生、糯米粉等。然后,她就要在家炸带鱼、炒瓜子花生,还有捣花生酱、芝麻酱为做汤圆心做准备。

    这些活,往年她常看妈妈做,也大概知道怎么做的。有时候,她坐在家门口,晒着冬天难得一见的太阳,手里有一下没一下地舂着芝麻。闻着芝麻的芳香,身上被晒的暖洋洋的,感觉生活如此简单,如此安详。前世今生都恍然如梦,不知今夕何夕。

    林芳华在家里做大扫除时,发现了林妈还保留着不少自己用过的东西。有小时候玩的玩具洋娃娃、看过的连环画小人书,还有穿过的衣服裙子、戴过的发卡绸带,更有几大箱上学的课本,连小时候美术课的图画本都好好地收着。

    看着这些熟悉的东西,林芳华感到鼻头发酸。可以想象母亲是如何疼爱着孩子,连这些废旧物品都爱若珍宝地保存着。

    不过有些东西实在是没有再保存的必要了。征得了妈妈的同意后,林芳华将一些还能用的玩具衣服书籍送给了周围农村老乡家的孩子。不过,她也留下了些边角布料和绸带,准备做点东西。

    母亲那一辈的知识女性都挺能干的,不但工作上和男性平起平坐,在生活中仍然继承了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会照着纸样裁衣服、会踩缝纫机做衣服,还会做泡菜、做腐||乳|、做番茄酱、灌香肠、包饺子、包汤圆、蒸馒头。真是里里外外,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

    不过有这么能干的母亲,往往女儿就不能干了。林芳华以前就是干啥啥不行,连炒菜做饭这些最基本的家务活,都是差强人意。

    现在,她决定改变这些。所以去年的暑假和现在的寒假,她只要在家就会跟着母亲学习干家务活,这次家中很多年货就是她学着做的。裁剪缝纫的难度是高了点,但是她还是尝试着做些针线活,觉得对将来干外科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好处。

    这次,她用来练手的就是做绑头发用的发箍。想到这一点,也是因为自己夏天剪的短发已经长得能在脑后扎起马尾辫了。

    当她找橡皮筋扎头发时,才发觉这时候扎头发的只有简单的黄|色的橡皮筋。爱美的女孩子都是自己用各种颜色的毛线在橡皮筋上缠上一圈。当然也有的卖的发绳上有些装饰品,什么小花、小动物、小彩球这类,色彩过于艳丽和幼稚,不适合大学女生的品味。

    在学校时,很多长发女生都是用一块绣花手绢绑在脑后的发辫上做装饰。漂亮的发卡发饰当然也有的卖,但是因为材质问题,价格还是偏贵一些,学生用得起的少。

    那种一圈花布里面缝一条松紧带的发箍,此时还没有出现。林芳华想做的就是这种技术含量简单、花样也多的发饰。正好可以利用这次找出来的边角布料,也算废物利用了。

    很快,她做的第一个成品就问世了。自己在脑后绕了两圈,就把新发箍套在发辫上了。林妈看了,直夸芳华做的这个东西很方便。头发这么一扎上,人显得更精神,也更漂亮了。

    反正闲来无事,林芳华花了几天时间连做了十个发箍,准备开学后送给宿舍和班上的长发女孩。其中,她专门为罗曼丽设计缝制了一个发箍。

    因为罗曼丽皮肤白,她比较喜欢穿绿色的毛衣和外套。林芳华专门选择了一块深绿的花布和一块浅绿色的纱巾,裁剪成合适的长布条,再对折缝好,里面自然缝上了松紧带。她还在外面点缀了一些小亮片和小珠子。整个成品既漂亮精致又高贵典雅,让林芳华自己都很喜欢。

    本来,她还想练练绣花的。不过转念一想,一是没人教,如果是练十字绣又太简单;二来,其实绣花和做外科手术还是相差太远。外科做缝合时用的针线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绣工出色的绣娘照样不可能将伤口缝的漂亮。

    林芳华想起来后世网上和学校非常流行的一项休闲娱乐——转笔。要说转笔,其实是人们在看书无聊时无意中摆弄手中笔而玩的一种花样。后来好像在007系列电影中出现过。就是8、90年代这时候的学生,也有玩转笔的,只是花样和普及程度没有网络时代那么疯狂。当一个日本人于1997年建立了第一个转笔网站后,这项休闲杂技活动才广泛推广开来,风靡全球。

    林芳华上课时,也经常看见下面的小女生们转动着手中的中性笔,一是动作让人分心,二是不时掉笔的声音也非常干扰课堂纪律。为此,她特别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转笔。不过后来,她也因为好奇,浏览过转笔论坛、看过教学视频,并且也练了简单的几招。

    现在忽然想起这项运动,感觉实在是个锻炼手指反应性、灵活性也能促进手眼脑配合的好方法。正好寒假里闲着也是闲着,她就经常在晚上看电视等休闲时光练起了转笔。她以前没练过连接动作,但是单个手指的动作还是会几个,如拇指和食指的旋转,练几下还是很快就找到了从前的感觉。

    万事无他,唯手熟尔。林芳华相信,经过练习,自己也会做出高手那些令人叫绝的眼花缭乱的动作。

    哥哥林征宇倒是没怎么在家呆着,因为所里各个科研室正在举行迎新排球赛。他作为专业人士,被请去当裁判,还有林爸工作的器材处也要他去当教练。所以他白天去练球,晚上去做裁判,忙得几乎不着家。

    有时候家里没什么事的时候,芳华也去办公楼、工号那边去玩,也常去球场、边看边等哥哥一起回家。可是大冬天的在一旁看着既容易发冷也无聊,她自己又不愿去玩排球,林征宇就找了个篮球让她在旁边的篮球场自己玩。

    林芳华自己一个人玩,当然就只能练投篮了。反正既不累、也不伤手,林芳华也就没有类似对排球那样的抵触情绪。一开始,她都是自己一个人玩的不亦乐乎。后来,林征宇偶然间发现自己这个妹妹虽然投篮姿势很可笑,甚至常常是“老奶奶式”地双手把篮球端进篮筐内的,但是居然命中率还挺高的。

    他忍不住点拨了她几下正确的投篮姿势和技巧。没想到,她的悟性还很高,很快在罚球线附近基本能十投进八。他让她在三分线附近练几下,发现也能十投进三。

    这下,他相信妹妹所说的军训打靶成绩是真的了。神枪手、神投手应该是会有些相通的天分。而且好歹自己是学体育,亲妹妹怎么能一点运动细胞都没有呢。

    林征宇不由兴致勃勃地想教妹妹打篮球。结果,林芳华又泼了他凉水。她说,就她这刚刚一米六的身高,又年龄大了,打什么篮球嘛,也就当做游戏玩玩好了。林征宇教她练运球、上篮,她学了一下就不练了,觉得不好玩。倒是对枯燥的投篮很有兴趣,总是不厌其烦地练投篮,大概她把这当成打靶一样的游戏在玩呢。

    林征宇看老妹这个态度,也无可奈何,只怨自己小时候没好好培养老妹的运动天赋啊。

    正文 二十七、军转民

    放假一周后,爸爸林志辉才回到家中。因为他是科研器材处处长,经常天南地北地采购仪器设备。除了台湾省,全国各省他都去过了。每个月在家的日子可能都不超过十天。芳华从小对此就习惯了。

    不过这次回来后,林志辉偶然在闲聊时说起这趟出差的事情时,芳华不禁有点担心了。

    原来,科研器材处不仅要为各科研室采购各种仪器设备,还负责一些最新科技动态情报的搜集,主要是产品实物的搜集。所以除了通过外事部门去国外采购,林志辉更是每年都要去广交会上采购一些国外的民用科技产品的资料和实物。回来后,交给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进行分析、评估里面的技术含量,当然免不了要仿制几个样品出来。

    几年前,他曾带回来一部德国生产的立即显影的照相机,还拿回家中给孩子们照过相。那个相机的关键就是能够拍后在一分钟后显影的特殊底片,上面用了特别的化学药水。所里第三实验室的人研究了一下,也搞出来了药水的近似配方,认为并没什么高科技和深入研究的价值,后来这东西也就搁在了一边。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军工部门都要搞“军转民”。就是说,把原来搞军品研究的力量用来开发民用产品,并推向市场以创造经济效益,达到养活自己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对本科研所这种完全是研究终极武器的单位来说,“军转民”的项目并不好找。不像著名的“长虹”本来就是搞雷达的,后来转行生产电视机还算顺利,但那其实也是引进日本生产线才搞成的。

    科研所作为国务院直属的军工单位,国家绝不会不顾单位的实际情况强制命令转产民品,但是单位领导在这方面一点成绩不做也是说不过去的。

    后来,不知怎么的,有位所领导就又想起了这个照相机的事,决定把这种显影技术利用起来。结果,还真联系到了国内一家照相机厂愿意合作。最近,林志辉就是在忙着和人家谈判合作的事情。据说,合作的形式还不是简单的出让技术,而是联合办一家分厂专门生产这种相机和底片。

    林芳华虽然不太懂具体的技术细节,但数码相机也是用过的,还不只换过两个。她深知这种相机其实是没有什么前景的。因为几年后,瞬时成像、瞬时存储、无需底片的数码相机会迅速在全世界普及开来。就连传统胶片相机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何况既没有传统相机的质素,又没有数码相机便捷的“立拍得”式相机。

    这种相机只是在八九十年代闭塞的内地人眼中还有点新奇,在国外都不新鲜了。因为它昂贵的底片成本大概是普通胶卷的三倍多,在国外用的人都不多。要让一贯勤俭和低消费水平的国人接受它,实在是太难了。

    林芳华决定提醒一下父亲。她说自己曾在英文期刊上看到一些报道,说国外的计算机技术和数码图像存储技术正在不断进步,预计不出十年,数码影像技术就会普及开来。这时候开发这种即时成像技术,既难以超过国外早已成熟的技术,又有很快被淘汰的危险,实在是风险很高、得不偿失的行为。

    林爸本身也是技术出身,后来转行做的行政管理,对图像数字化等技术还是略知一二。他本来也是对这个项目有些犹豫,原本就是上面领导为应付再上面的领导、而抛出的一项计划。不过那位领导去年就已经高升了,现在这项目完全是自己负责,说不定领导早就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了。

    听到女儿这么一说后,慎重的林爸决定还是把这个项目放一放,并和科技情报室的人员联系,请他们帮忙查找这方面国外最新信息。虽然这时候没有网络,但是作为国家核心的军工科研单位,总是有渠道得到一些国外的科技信息的,只不过速度有些慢就是了。

    林芳华见这项目暂时搁浅,也就放下心来。

    一天晚饭后,正是排球比赛的时间。林征宇早早地去了球场,稍后林芳华也陪着父母一块溜达着去球场看热闹了。

    在所里生活区的核心部位,就是灯光球场了。中间是一个标准篮球场,也可以兼做排球场。正面是一座屋顶上有个硕大红五星的大影壁,放电影时用的。其余三面是水泥阶梯看台。

    山沟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多,这个灯光球场就几乎成了晚饭后“夜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除了工会常常在此举行各科室的友谊比赛外,还常在春夏秋季放映露天电影,当然冬季只能在所里的大礼堂放电影。近几年,比较时兴交谊舞、老年迪斯科什么的,晚上也常有爱跳舞的人自发地在这里举行露天舞会。

    这会儿,灯光球场边早就站满了看排球比赛的人。林芳华正在和父母边看球,边嘲笑着哥哥的裁判动作。旁边忽然有人和林志辉打招呼:“林处长,您也来看球啊!我有点事想和您谈谈!”

    芳华扭头一看,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站在身后,个子高大,上身还穿着件比较时髦的皮衣,颇有几分帅气。嗬,这个人自己认识。

    他叫余良,三室的技术员。曾在三四年前到子弟校代课,教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化学课。由于过去子弟校很缺老师,所以所里面常常抽调科室里的科技人员到学校代授数理化等课程。直到这两年新分来不少师范大学生,这种代课老师才逐渐绝迹。

    当年还上初三的林芳华对余良老师印象还挺深的。这个老师第一天上课,就表演了一手绝活——左右开弓地写字。虽说两手字迹都有点草,但是看上去还是很牛的。尤其大家联想起港剧《射雕》中郭靖的左右互搏绝技,更是觉得余老师有点武林高手的神秘了。

    不过,很快大家对余老师的崇拜就熄灭了。因为他有一口严重的乡音,这在全部讲普通话的军工单位里是少见和另类的。就连本省土生土长的林爸林妈,说话时都早已没有明显的口音了。

    同学们基本上都听不懂余良老师上课在讲什么,而且他毕竟不是师范出身,教学的时候有点天马行空的跑题,搞的后来学生们都不喜欢上他的课了。在第一次化学测验中,全班只有两个人及格,几个平日里总是考第一第二名的好学生都栽了跟头。

    这两个及格的人中,一个是何超,他母亲就是化学老师,有帮他辅导功课。另一个就是林芳华了。

    虽然余良老师的口音听起来真是很费劲、很不好懂,但是林芳华一旦下了决心(用林妈的话说,是犯了牛筋)的时候还是很有潜力的。整个课堂上,唯有她一个人是始终专注地听着余老师讲课。

    慢慢地,她也就勉强能听懂七七八八了。尽管余良的表达能力不强,但是林芳华是个敏感的人,她还是从老师的只言片语里感受到余良是个学识渊博、专业能力很强的人。所以,她对化学课的勤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个人的敬佩。

    不过即使她如此努力地学,也只能在测验中得到60多分的成绩。而班里大多数平时的学习尖子都考砸了,学校领导在家长们的抗议下,不得不让余良没教满一学期就下课了。不过这样也好,他本来就不适合教学,还是继续在科研单位干本行才对。

    几年不见,余良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刚毕业还有点青涩的小年青,而变得有点成熟了,似乎穿衣也不像过去那么随意邋遢了。

    林芳华尊敬地对余良点点头:“余老师好!”本来她对父母单位的年轻人都是叫叔叔阿姨的,但是余良教过自己,显然不适合这么叫了。

    余良对这个女孩还是有印象的:“恩,放假回来了啊!”他又和林妈孙玉敏寒暄了几句,就和林志辉谈起正事来了。

    林芳华一听,还是开发那个相机的事情。原来,当时药水的配方就是余良搞出来的。如果这次合作能成功,他作为主要开发人员本来是可以得到很大好处的。但是最近,所里都在传科研器材处又要取消这个项目了,他当然要来询问怎么回事,并想劝说领导们能收回成命。

    林志辉耐心给余良解释了最新调研的结果,经评估这项目的风险过高,所以还是不做的好。

    余良听后,很久没说话,最后叹口气说:“找一个军转民的项目实在是不容易啊!”

    林志辉是深有同感,大家一时都没说话。

    林芳华听他们这么一说,心情也有点沉重,眼前精彩激烈的球赛也吸引不了她了。她发起了呆。

    一阵寒风吹过,她感觉手足很冷,不由跺跺脚、用力揉搓了几下手。忽然,她脑海中灵光一闪:取暖!电暖宝!

    眼珠一转,她装作向余良求教的样子问:“余老师,你说有什么液体可以在加热后温度升高而体积又不膨胀,温度还能保持比较长时间的呢?”

    “嗯,你问这个干什么?”余良脑筋一时还没转过来。

    “噢,是这样啊!我觉得冬天灌热水袋很是麻烦,而且没过多久水就凉了。所以,我想要是有能自动发热、或者可以电加热的液体,凉了就加热,不用老换水,又能保温时间比较长就好了!”

    “你说的这种液体,应该是没有的……”余良为林芳华的异想天开而汗颜。

    学电阻出身的孙玉敏突然开口说:“液体可能没有,固体还是可以的。就像电热毯似的中间用电热丝产热,外面用保温隔热材料嘛!”

    林芳华一愣,没想到老妈的思路倒是挺活的,她想想又说:“电热毯一停电没多久也就不热了。最好是电热丝外面的材料再保暖些!”

    孙玉敏沉吟一下:“这样的话,用耐火砖包裹还是有可能做到长时间保温的。”

    林芳华又说:“这倒也不错,不过耐火砖是不是太沉了,随身携带的时候很不方便。我觉得还是像热水袋那样,用液体来产热和保暖比较方便。”

    余良摇头:“用液体,容易漏水漏电。”

    林志辉经常跑各地生产厂家,对工艺制造方面比较熟悉:“用好的密封材料,倒也不难做到。”

    孙玉敏又说:“水中加入导电体,通电后可以产热。可以通过磁滞和涡流原理提高产热的效率,也不至于使水的体积增大过多。想来不是难事,但还是要通过实验试试才知道。”

    理化皆通的余良听到这里,也惊喜地说:“对啊,这是个好的方向!真的有可能成功!孙主任,还是您水平高!”

    林芳华暗自一乐:没想到,耿直的余良老师也会拍马屁。

    林志辉拍拍余良的肩膀说:“小余,你回去好好想想,写个报告上来。春节后就开始做实验,争取把这个电热水袋搞出来。如果成功的话,一定是个军转民的好项目!”

    余良欣然领命,连球赛也不看了,匆匆离去,大概是迫不及待地查资料写报告去了。

    林志辉又对孙玉敏说:“玉敏,我看你说的那个耐火砖也不错,应该更简单些。你回去也让室里的工人师傅们试着做个样品出来。我们做两手准备吧!”孙玉敏当然点头同意。

    最后,林志辉亲昵地对女儿说:“行啊,丫头!一句话就给我们的开发找到个项目了!”

    芳华耸耸肩:“不是我行,是你们搞一辈子军工,哪知道怎么搞民品开发啊!思维僵化啊!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罢了!”

    “嗬,考上大学,翅膀硬了啊!取笑起老爸来了!”

    “岂敢,岂敢!您老在我们家那是一贯正确的!一句顶一万句的人物!谁敢取笑啊!”

    孙玉敏听着爷俩的调侃,也忍俊不住地笑了:“怎么说话的,没大没小的!”

    正文 二十八、春节(一)

    很快年底就到了,各单位都贴上封条,开始放假了。虽然还没有黄金周的说法,但这里毕竟是山高皇帝远,有自己的土政策,所以前后也有将近一周的春节假期。

    除夕这天从上午,林妈孙玉敏就开始忙活着年夜饭了。菜单是早就拟好的,材料也是早就准备好的。林家尽管只有四口人,但是按照传统,还是要准备丰盛的、吃不完的年夜饭,因为年年有余嘛。

    今年的年夜饭,凉菜有红油鸡块、凉拌蕨菜,主菜有竹笋鸡、魔芋烧鸭、酸菜鱼、糖醋排骨、红烧肉、鱼香肉丝、八宝饭,还有虎皮辣椒、冬瓜虾仁、豆腐白菜鱼头汤。虽然都是本地口味的家常菜,但是荤素搭配,营养全面。林妈做的这顿年夜饭发挥了她最高水准,吃得全家人赞不绝口。

    林征宇边吃边说:“小妹啊,你虽然现在也越来越能干了。我看你平日炒的菜也还可以,不过跟老妈的手艺比起来还是差远了啊!所以你还要继续锻炼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芳华一边啃着最爱吃的鸡爪,一边反击:“哼!你别得意,将来你给我找的嫂子说不定炒菜还不如我呢!我看,为了防患未然,你也跟我一起学做饭吧!免得将来,你没得饭吃哈!”

    林征宇被她噎得连连呛咳。林爸林妈哈哈大笑,一家人其乐融融。

    谈谈说说间大家吃完了年夜饭,芳华帮着收拾了桌子,又最后打扫整理了一遍家里。她趁着倒垃圾的时候,到生活区外逛了逛。外面的行人很少,几乎家家户户的人们都还在家里吃着年夜饭吧。只有个别顽童跑出来,在屋旁路边放着鞭炮。

    听着鞭炮的爆炸声,闻到淡淡的硝烟味,才是传统春节的味道。

    晚上,自然是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此时的春晚还是处在它的黄金时代、巅峰时期,远远没有像后来那样被人们诟病。想想吧,每年此时,全球能有十多亿华人一同看着一个电视台的节目,是多壮观的事情。

    央视晚会的传统就是个大杂烩,除了歌舞小品相声,还有戏曲杂技什么的也占着很大的比重。导演还真是费尽了苦心,要迎合大多数人的欣赏口味,不过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越来越丰富,要做到使大家都满意也越来越难了。

    今年晚会的节目对林芳华来说当然不新鲜,也不是她关心的重点。她只是很享受在这寒冷的冬夜,一家人都钻进一张大床的被窝里,床上放两个托盘,里面是各种瓜子花生水果。大家边看边吃,边看边聊,这样的守岁方式充满温暖的家庭气息。而一到零点的时候,电视机里的拜年声、欢呼声和楼前屋外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就会让人真切地感到又一个农历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的早上,凌晨一点多才睡的林芳华,被外面早起的小孩们放鞭炮的声音吵醒了。穿上新衣服起床后没多久,林妈已经煮好汤圆端上了桌子。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人过年却总习惯在年初一的早上吃汤圆,而且至少要吃四个,取“团团圆圆”“四季发财”的好彩头。

    只是林芳华从小怕吃甜食,林妈做的汤圆又总是巨大型的,一般吃两个她就饱了,第三个简直是硬生生吞下去的,第四个是无论如何吃不下去了。于是,她趁老妈没注意,就把最后一个夹到哥哥碗中,让他帮忙解决了。

    早餐后,芳华和早就约好的几个高中女生一同结伴去给老师拜年了。路过礼堂前的小花园时,顺便进去逛了逛。虽然冬天没什么鲜花了,但几树腊梅却开得暗香盈动。

    班主任梁老师的家不在本单位,他回老家过年去了。大家就去拜访几个主要的任课老师,其中一位很受大家崇敬的老师就是教化学的陈广珍老师。她的爱人早就去世了,一个人带大独子何超。何超就是和林芳华同班,考上了理工大学、后来出国读博士的那个小个子男生。

    陈老师是个坚强的女性,不但多年独身、洁身自好,在教学上也很有一套。正是她接替了余良老师接着给林芳华那个班上化学课,在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失去了对化学课的兴趣的情况下,她仍然最终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在她的课堂上,即使是最调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敢捣乱,因为会引起众怒。要么说,不是什么人都能当老师的,这也是需要天赋的。

    “陈老师,新年好!给您拜年了!”几个女生一敲开门,就七嘴八舌地喊上了。

    陈老师身穿绿色锦缎中式棉袄,头发显然也是刚烫过的,显得十分精神。看到这么多学生来拜年,她也是非常高兴:“呵呵,新年好!快进来坐!吃糖,吃瓜子!在老师这里,不要客气啊!”最后又冲里屋喊了声:“何超,还不出来招呼同学!”

    何超应声而出,冲着众多女同学还很不好意思地嘿嘿直乐。陈老师拍了下儿子的后脑勺:“傻站着干啥,给同学们倒水啊!”然后又对大家说:“正好,我正在煮汤圆,我给你们每人盛一碗,大家都尝尝老师的手艺!”

    “老师,别客气了!我们都在家吃了才过来的!”

    “要的要的!吃了还可以再吃嘛!放心,老师包的汤圆个头小,不会吃撑的!”

    大家盛情难却,最后只好人手捧着一个装着4个汤圆的小碗吃了起来。

    不过陈老师包的汤圆确实有独到之处。还没有桂圆大的汤圆,四个加一块,也不过相当于林妈做的一个汤圆。里面包的枣泥馅也甜而不腻,让本来不爱吃汤圆的芳华也居然一口气吃完了四个小汤圆。

    大家正在吃的时候,又进来了五六个拜年的男生,其中就有一身戎装的陈健。他穿的是士兵的冬常服。

    要说中国的军校也真是奇怪,入校时给新学员发的夏装是军官式的,但冬装却发给他们士兵的军装。所以在芳华眼中,他这一身军官帽、学员牌、士兵服的打扮实在有点不伦不类,典型的着装混乱嘛。不过,其他同学还是对一身国防绿的陈健很羡慕,尤其是男生。

    何超忙去搬凳子招呼同学们坐下,小小的客厅显得有点拥挤。陈健正好靠着林芳华边上坐下来,大家也相互寒暄起来了。

    “陈健,什么时候回来的?怎么放假后也没看见你?”

    “我们学校放假晚,我才回来没几天!”

    “听说你们军训特辛苦,是吗?”

    “是啊!强化训练一个月,以后也是上课的同时还是天天训练!和作训部队没两样!”

    大家又问了他很多关于军训的事情,还问了他的打靶成绩。等听到他十发子弹88环的成绩时,一个女生忍不住说出了芳华的5发49环的成绩,让同坐的男生们都大为惊讶。

    不一会儿,陈老师又给后来的男生们端来了刚煮好的汤圆。林芳华一边帮着收拾用过的碗筷,一边说:“我们哪是来给老师拜年的啊,分明是到老师这儿来开同学会了。这不,还要老师管吃管住呢!”众人哈哈大笑。

    陈老师忙说:“没事!你们来了,老师特别高兴!”

    正要进厨房洗碗的林芳华又转头对大家说:“行了,大家都快点吃!吃了,就别再麻烦陈老师了!我们一起去下一家老师那拜年吧!”

    于是,这个学生团队一路拜年下来,又陆续收容了几个同班的同学,队伍扩大到二十人左右。给最后一位老师拜完年后,大家决定一起去游园会玩。

    正文 二十九、春节(二)

    游园会是每年科研所庆祝新年的保留活动。

    大年初一、初二两天,各个单位在学校教学楼一层的十几间教室和中间的大操场上设置各种有奖游戏活动,供职工和家属们来这里休闲娱乐。奖品从铅笔、橡皮、笔记本到热水瓶、高压锅等生活用品是五花八门的。当然,人们也不完全是为了得奖品而来,主要还是来这里聚一聚,玩一玩,图个乐子。

    虽然游戏不外是常见的套圈、飞镖、钓鱼、猜谜等活动,但往往被各科室的精英们加入了些声光效果,显得还很有技术含量。

    比如孙玉敏领导的四室是研究超导的,他们出的游戏就是让人在一张纷乱如麻的电路图上,连接指定的两点。接通后,布景台上就会有辆小火车驶出来,做一番翻山越岭、钻山洞的表演。

    总之,游戏还是非常有趣的。同学们在游玩中,纷纷走散了。当林芳华去玩激光打飞碟时,发现另一边排队的正是陈健。

    这个游戏是新成立没多久的第八研究室制作的。飞碟是10米外的背景板上缓慢飞行的圆盘模型。游戏者手持“激光发生器”,将其发出的红色激光束,瞄准圆盘中心很小的红色靶心。如能成功地保持在原处并随着飞碟一起运动5秒钟,广播中就会报告“击毁一架飞碟”。如果其间手晃动了没能保持5秒钟,即为失败。总共射击三次,视命中次数给予不同的奖励。

    林芳华和陈健毕竟受过训练,手比较稳,两人都轻松地做到了命中三次。工作人员一边给他们发奖,一边说:“你们两个真厉害,这一上午还没有一个人能打中三次呢!”

    林芳华一边道谢,一边说:“叔叔,你们研究的激光武器是不是就是这样打飞机的啊?”

    那人脸色微变,随即又笑道:“小孩子,玩就是了,不要多问!”

    林芳华很郁闷被叫做小孩子,耸耸肩转身走了。

    走出几步后,陈健从后面跟上来小声说:“嗨,碰一鼻子灰了吧!你没听说吗,八室是我们所保密措施最严格的了?他们的激光武器也是能随便探听的?”

    林芳华翻翻白眼:“我晕,我问的也算不上什么核心机密吧!”

    “总之,不该知道的秘密不问,……”

    芳华接道:“不该说的秘密不说,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7部分阅读

    欲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