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44部分阅读

    重生之刹那芳华 作者:肉书屋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44部分阅读

    大松了口气。

    不久,研究所的老师也告诉芳华,实验室培养的肿瘤细胞传代成功了,初步建立了细胞系。当然这是不对外公开的,只供内部研究用。

    江波的手术虽然成功了,但他还要准备接受伽马刀的放射治疗,还有化疗,主要是为了杀死残留的、可能肉眼下没清除干净的癌细胞。

    所以,他现在只是打赢了第一场战役,后面还要继续战斗,也许还有第二场、第三场……战斗,直到他和肿瘤之间分出个胜负。

    术后两周,江波终于忍不住了,必须要工作了。芳华妥协,给他制定了严格的生活作息表。必须保证睡眠和休息,每天要坚持散步等锻炼活动,工作有时间限制,并且必须中间要休息。

    为了便于监督江波,每当江波和张子健在讨论工作的时候,芳华就会坐在一边看自己的书。她这样是得到了保密特许的。不过她也很自觉,绝不刻意去听他们谈论的内容。当然,就算她仔细听,也是听不懂的。

    芳华只管到时间就强制要江波歇一会儿。有时让他们起来走动走动,或者做做操,有时给江波按摩一下,有时就是让他们停下来,大家说说笑话、唱个歌什么的。张子健也是个好玩的人,常常和芳华斗嘴斗得不亦乐乎。

    这样的病房真的不像病房,总是不时传出来笑声和歌声,让门口站岗的士官和进出的医护人员,也每每被他们感染着,脸上常带着笑容。

    有一天,纪主任进来查房,也被年轻人的活力感染,兴致来了,给他们唱了首英文歌《one day ere young》:

    “one day ere young,

    ay,

    you toldyou love ,

    ere young one day

    sweet songs  were sung,

    and iever so ,

    you toldyou love ,

    ere young one day

    …………

    when songs ,

    reber that ay

    reber,you loved ,

    ere young one day”

    这可是当年老主任和夫人的定情之歌。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主任依然记得歌词,唱得字正腔圆,情真意切。

    五月初的京城还是光明媚的。江波虽然还不能出院,但可以下楼走动了。正好芳华的军装也领回来了,她让江波给她照相。江波也让张子健把自己的军装带过来,要和芳华合影。

    芳华终于见到了江波穿军装的样子。在别人身上看着不协调的绿蓝搭配的空军军官服,在江波身上却看起来那么合适、和谐。

    英俊、英武、英挺、英姿勃发、英气勃勃……

    芳华一下子想到了很多和“英”有关的形容词。

    她由衷地对江波说:“江大哥,军装是最适合你的了!”

    江波也笑着说:“小丫头,你穿这身军装也不错!”

    芳华再看看自己这身。虽然是军官服,但挂着学员的红牌,就是以后转正也是不授衔的,哪有黄灿灿的肩牌和亮闪闪的银星漂亮啊。

    她不由羡慕地摸摸江波肩牌上的银星:“江大哥,你怎么都中校了?这升官也太快了吧?”

    江波微笑不语。倒是旁边的张子健说:“那是因为去年底他解决了sar图像处理的关键问题,立了个二等功后提前晋级了。”

    和平年代立军功可是不易啊!

    芳华向江波敬了个礼:“向功臣致敬!”

    江波像江排长那样打下了芳华的手:“好了,别拿我开涮了!赶紧照相吧!”

    六月中,江波的第一次放疗和化疗都结束后,他出院回家休养了,只需回来定期复查。

    而芳华也回到了普通病房,正式在脑外科上班了。很快她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病人。

    她的勤快、热情让科里的同事都很喜欢,但是就有一样不好。那就是在六月末这样炎热的天气里,芳华依然乐此不疲地天天穿着军装上下班。

    这让周围的同事都很无语。因为很多人一年恐怕都穿不了一回军装的,天天都是便装,就跟地方医院普通老百姓一个样。

    芳华只能默默说;什么东西都是拥有的时候不知道可贵,失去时才会无比珍惜啊!

    正文 一百四十一、半仙

    一百四十一、半仙

    芳华不知道的是,自己在301已经成了个名人了。因为她那闪电般的空降,实在是太显眼了。

    很快,消息灵通的人士,就知道她是为了高干病房的一名特殊病人而调来的,并且是江澜亲自接来的。虽然芳华和江家的具体关系,他们打听不到,但只是这些就已经足够让他们对芳华不敢小视了。

    之后,院里不少人通过同事指点、路上或电梯里偶遇等方式,都陆续知道了芳华这个特别人物。

    芳华可全没在意旁人的目光。她现在一个人住一间大宿舍,很清静,但为了熟悉脑外科的情况,她又是天天泡在科里。下午做完手术没事了,也是跑实验室学习细胞培养技术。

    忙碌的生活中,最令她高兴的是,自己刚搬来不到两个月,学员队就给每间宿舍都安了电话,还可以打市话呢。这下,她和嘉辉这对牛郎织女又搭上 “鹊桥”了。

    至于对医院里的同事,因为还没转科,芳华只认识脑外科和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另外就是夏琳了,两人毕竟有一面之缘,又经常在学员队、食堂、上下班的路上碰见,自然会点点头、打声招呼什么的。

    夏琳比一般人要多知道一点内幕。她虽然没去看江波,因为那里警卫森严、谢绝普通人的探视,但还是打听到了江波病情的一些情况。

    夏琳是个聪明人,和江波分手后也并不怨恨江波。她已经感觉到江波心里有人,而从那次婚宴和这回江澜大费周章地调来芳华,她对这个人是谁也猜到了几分。

    她说不清楚对芳华是什么感觉,一方面并不讨厌这个姑娘,一方面心里还是有点芥蒂。所以,她也只是和芳华维持点头之交而已。芳华却以为那是夏琳觉得和江波分手而有点尴尬呢,不过她自己实在是很忙,自然没空去管别人的心思。

    芳华闲暇时忙着搜集胶质瘤相关的文献资料,开始为研究生课题做准备了。为此,她经常要跑到医院旁边的解放军医学图书馆里借书和查资料。

    这是由原来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和解放军总医院图书馆合并扩建而成的。里面可以上网,查阅电子版,条件很不错。虽然订阅外文期刊的数量稍逊于协和,但也是国内最大的生物医学图书馆之一了,在军事特种医学方面有明显优势。

    301对住院医生没有像协和那样要求必须守科里,这让芳华可以更合理和自由地支配时间了。她只要把病人处理好,周末和晚上就常去图书馆上网。如果查到的外文资料,本馆没有,就打电话让赵玉玲或者白芸帮自己在协和找,协和也没有自然就让嘉辉在斯坦福找。

    本来她还没正式入学,又在协和差不多呆了三年都没回过家,纪主任想给她放个假回家去看看。芳华想了想,还是忍住了回家的念头。她知道父母一直身体康健,没什么大病,哥哥的小日子也过得滋润,家里没什么可牵挂的,又有电话可联络,芳华决定还是抓紧时间学习。

    因为她被这次江波的病刺激到了,她现在有很强的危机感。时间对她来说,很宝贵。她要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手术的能力即使不能马上达到纪主任那么精湛的“神刀”的境界,也要能拿得出手嘛。

    纪主任也真是一位明师,开明的老师。他很快就亲自带着芳华做手术了。一开始当然不会马上就放手了。他慢慢地做,边做边给芳华讲解。做到重要的地方,会停下来让芳华看看,再接着做。简单一些的地方,就让芳华操作,自己在旁边几乎是手把手地教着。

    有明师指点,芳华进步很快,不但完全可以做硬脑膜的手术,也开始逐步操作颅脑表浅部位的手术了。纪主任表扬她,解剖关系清楚,心细手灵,但还不够稳。这个不够稳,不是说芳华的手不稳,而是说芳华的心理状态还不够稳。当然,这是需要多做手术才能磨练出来的。

    芳华一直忙于手术、学习,根本没功夫看电视看报纸,不太注意医院之外发生的事情。直到六月底的一天下午,江波来复诊,检查完了请她去家里吃饭。

    芳华吓一跳,她可不想去。不说江波爷爷了,就是他父亲也是某军事基地中将司令。他们家里可是将星闪耀,自己这个红牌学员去那里,那还不完蛋了?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搁了吧?

    芳华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不去,不去!打死我也不去!”

    “至于吗?我家又不是龙潭虎|岤!”

    “差不多啦!你家里将军太多,我怕怕!”

    江波耐心地说:“今天家里没别人,就我家老爷子想见见你。”

    “见我?为啥啊?”

    江波解释:当初他生病做手术的事儿都瞒着家里老爷子,直到前些天出院才告诉了他老人家。当他听说江波不愿动手术,最后还是一个小医生劝说成功时,就对芳华很感兴趣。后来,江新华又凑趣地把从江澜那里听来的芳华的事情,讲给了老爷子听。这下,处于半退休状态比较清闲,又是长期主抓军工工作的老爷子更想见见这个军工子弟了。

    他也知道自己身份特殊,不可能直接来医院看她,就让江波出面邀请芳华去他那里吃顿便饭。还怕她拘束,特意不让江家其他人在场。

    芳华听了来龙去脉,能说不去吗?不给谁面子,也不敢不给他老人家面子啊。她只好和科里请了个假,跟着江波前往首长的住地。

    不过,江家老爷子还真不像芳华想象中的那么威严。他在家里就穿着短袖白绸衬衣,里面还穿件白色圆领汗衫,下面穿个大短裤,非常随意。

    年纪看上去可能有八十上下吧,个子不高略有点佝偻,身材略有些发福,脸上的皱纹挺多。虽然看不出年轻时是否英俊,但眼神还是很温和亲切的。

    总之,老人家的外表和江波、江涛那高大英挺的军人形象相去甚远,也完全看不出他身上有什么“杀伐之气”之类的东西,就是个普通老爷爷的样子,只是精神很不错。

    老爷子见到芳华来了,就招呼她在客厅坐下,陪他一起看电视说话。

    芳华一开始还规规矩矩地敬了个礼叫了声“首长好”。老爷子说,别拘束,就和江家小辈一样叫他“老爷子”好了。

    芳华答应着坐下,一看电视:嗬!原来是世界杯啊!

    自己可真是忙晕了,都没注意到法国世界杯正在踢得如火如荼呢!虽然,前世都已经看过了,知道比赛结果,但芳华一直认为这届世界杯是二十年内最精彩的一届。因为此时,各国的足球明星都是正值当打之年或者刚刚崭露头角,使本届世界杯颇具观赏性。

    芳华不由得也兴致勃勃地和老爷子边看边谈论起来。

    这会儿正在放赛事回顾。芳华看了才知道,原来小组赛刚刚结束啊,没两天十六支小组出线队伍就要进行八分之一决赛了。哇!好戏刚刚上演的嘛!

    于是,电视里评论员正在一一点评各支队伍特点,预测他们能走多远,芳华就在那里也跟着评说上了。

    什么“英格兰走不了多远!”、“阿根廷也就进得了八强!”、“法国队还用说吗?当然的冠军啦!”、“德国战车老旧咯!”、“克罗地亚,黑得不能再黑的黑马啊!”、“意大利真该跟人家克罗地亚学学什么叫防守反击!”,这样的话不断从芳华的嘴里蹦出来。

    仗着自己重生带来的记忆,她对评论员那四平八稳的预测非常不屑一顾。老爷子开始还听着好玩,后来越听越觉得说得蛮有道理,就和芳华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江波知道芳华有个学体育的哥哥,对她如此“懂球”倒是一点不奇怪。他只是对她刚才还对首长毕恭毕敬、畏畏缩缩的,一会儿就敢在首长面前说得口沫横飞了,感到有点好玩。

    这更验证了他心里对芳华的判断,芳华其实就是一个“痴人”,或者说是个纯粹的人。

    等足球节目结束,大家上桌吃饭。芳华发现这菜肴也很简单嘛,四菜一汤。江波还说这是因为有客人才加了点,平时,老爷子自己就两样小菜就可以了。

    老爷子说,年纪大了嘛,应该吃得清淡些,不过就委屈小客人了。芳华忙摇头说没事,这菜挺好。

    芳华在北京这些年,口味已经杂了,虽然还是喜欢川味,但是什么东北菜、广东菜、江浙菜的也都能吃。只不过对地域比较接近四川的湖南、贵州、云南、湖北等处的菜,更容易接受些。

    江老爷子是湖北人,喜欢淡水鱼鲜,无菜不蒸。这清蒸武昌鱼,芳华还是挺喜欢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老毛也称赞过的名菜嘛。

    吃完饭,稍坐了一会儿,芳华和江波陪着老爷子在屋外的花园里散步。老爷子开始和芳华聊起家常,因为两人刚才只顾着聊足球,还没来得及叙话呢。

    话说芳华的父母当年从名牌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北京的科研所。但工作两三年后,为了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放弃了城市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先后奔赴青海戈壁滩,后来又在川北大山沟里几乎与世隔绝地生活二十多年。

    虽然和留美归国的钱学森、邓稼先这些科学家相比,父母都只是普通平凡的人,但芳华依然对父母的经历引以为荣。

    江老爷子听后感叹道:“是啊,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军工人太多了。”

    江波问芳华:“那你本来能在大城市,结果却从小长在穷山沟里,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接触更多好玩的东西,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发展。你就没有抱怨过父母当初的选择吗?”

    芳华回忆道:“记得我上初一的那年寒假,我爸要带我哥去川医矫正牙齿,也把我捎带着去省城玩。我爸带我们拜访了他在成都的一位同学。他们家也有一双儿女,跟我和我哥差不多年纪。说起考试成绩,他们都不如我,只是班上中等。但是他们两个都能在成都少年宫学习,女孩弹琵琶,男孩拉小提琴,真是让我羡慕死了!我当时觉得他们好高雅,我呢,就是个乡下来的丫头,好老土啊!”

    说到这儿,芳华想起当年自己看着那个女孩弹琵琶的优雅姿态,羡慕得都快流口水的样子,不由笑了笑。

    “是的,本来我也是同样可以呆在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当时也有点嫉妒他们。但现在我知道了,人生是不可能完美的,总是有得有失。我虽然不能像他们那样在大城市生活,但也是衣食不缺,可以顺利地考上大学,比起真正的农村孩子已经很幸运了。

    而且,在深山沟淳朴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经历,反而是我的一笔精神财富。它可以使我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物迷惑,不被挫折击倒。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好,说得好。”这是江老爷子的感叹。

    聊着聊着,芳华也说到自己的父亲准备今年就退下来了。老爷子说,按年龄算还可以多干两年嘛。芳华说,因为他想退下来让更年轻更懂新科技的人上去,这样能更好地把握科研发展的方向。

    老爷子说:“我知道你父亲主持工作的那个所,这两年很是整出了些名堂。说明他这个领导还是很有能力的,头脑灵活能跟的上时代步伐。”

    芳华这些年还真的不太了解父母研究所的动态,不禁眼睛里带了问号。

    老爷子呵呵笑着说:“和你说点不太泄密的吧。他们搞的激光武器又有新进展了,从发展到打卫星了。”

    芳华即使不懂,也可以想象,打大气层内的飞机和打外层空间的卫星,显然是后者难度大,而哪个更有军事价值也是一目了然的。

    她不禁高兴地说:“那太好了。制太空权在现代战争中太重要了,西方的军事卫星可真是太讨厌了。”

    老爷子惊讶了:“你这小姑娘还知道这个?”

    江波忍不住说:“老爷子你别小看她了。当初,你说江涛写得不错的那个论文,据说还是受到了她的启发呢。”

    “哦?说说,说说。”

    听了江波的转述,老爷子又对芳华说:“好啊,看不出你这孩子对世界局势和军事动态还有点敏感嘛!”

    芳华忽然心里一动,嘴唇嗫嚅了一下,但最后还是什么也没说,只是冲老爷子笑了笑。

    不过江波还是察觉到,芳华后面在聊天时就有点心不在焉了。

    散了步,老爷子就回到客厅看新闻,芳华陪着看了一会儿就告辞了。老爷子让江波有空就带芳华来这儿陪他说说话。

    江波送芳华出门,在经过花园小径时,他还是忍不住问道:“你刚才似乎有话想说?”

    “啊?哦,也没什么啦。”

    江波站住了,看着芳华:“丫头,不老实啊!”

    芳华心里忐忑,刚才她是非常想告诉老人家,这位军委高层、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一些未来发生的大事。可是第一次见面,她又有点心虚。所以最终还是没说。

    对于自己的重生,她早就接受了事实,而且很庆幸。曾经那二十年的经历只当做了一场大梦,醒来后的自己就不再犯梦里的错误了。对个人的那点事儿来说,调整心态并不难。

    但是芳华心里还装着很多大事,已经发生的事儿比如申奥失败、银河号、台海危机也就罢了,未来却还有很多国耻和灾难的事件。这些事,芳华知道自己无力阻止、多说无益的,所以一直以来就把它们压在心里,其实就是压了块隐形的巨石在心里。她也希望有一天能把这块巨石搬开,去掉心里的大包袱。

    芳华也站住了,看着江波。

    芳华情商虽低,但也不傻。虽然江波从来没说,但她也感觉到了,江波对自己太好了,好得有点“过”了。因此她一直口口声声地叫着江波大哥,而且绝不会去深究江波对自己,是不是真的只有兄妹之情。

    但她仍然感激江波,知道他是个自己可以信任的人,是个像嘉辉一样不会伤害自己的人。

    芳华想了想,说道:“江大哥,如果我和你说老实话,你会信吗?”

    江波笑了;“这还真不好说,我可是经常栽在你手里的。”

    “这次真是认真的。你可以慢慢考验我。”

    “考验?有那么严重吗?”

    “嗯。这事儿,我先告诉你一点。以后应验了,再说。”

    “哦?到底什么事儿?”

    “你应该听说过,有的人会有特异功能。我呢,就有那么一点。”

    “呵呵,什么功能?心灵感应,耳朵听字还是透视啊?这些,何院士都批判过了。特异功能不存在。”

    芳华不清楚江波说的何院士是怎么回事,不过她还是坚持说:“你听我说,我有一些预知未来的能力。不多,就一点点。”

    江波见芳华煞有介事的样子,就问:“未来?那你说说看。”

    芳华想了想,见四下无人,就说道:“好吧,你听着。我知道这次世界杯的决赛,是法国队三比零大胜巴西队。”

    “呵呵,你猜的嘛!就算是,也可能是蒙中的。”

    芳华想起刚才看的新闻,又说道:“好吧。新闻里都说了,今年长江流域降雨量增多,开始进入汛期。可我知道,这真的只是开始。今年长江的汛期会持续到8月底,威胁远远超过91年的华东水灾。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非常危险,你老家湖北也是重灾区,到时候会有几十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战士上大堤抗洪。”

    “哦?几十万?这等于战争动员了。”

    “是的。”

    江波见芳华表情严肃,也有点将信将疑了:“你真的预测得到?不是开玩笑?”

    “嗯。是不是真的,你可以继续关注就知道了。不过,千万别说出去啊。”

    “好吧,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成了半仙。”

    此刻,江波基本上还是不相信的。

    正文 一百四十二、医疗队,出发!

    一百四十二、医疗队,出发!

    芳华其实也不记得这次长江洪汛的全过程。

    当年的芳华远在西北的总装备部某基地,只记得大概是到了七月下旬,长江都迎来了第二次还是第三次洪峰的时候,全国的主流媒体才开始大量、重点、全面地报道长江汛情和抗洪情况。还记得八月中上旬的时候连续出现三次洪峰,是汛情最危险的时候。

    既然为了某个目的,对江波说出了这个“预测”,芳华也就开始关心起时事了。

    科里订了三份报纸《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健康报》,她就每天追着张协理员要来看,晚上也在学员队或者值班室看一眼电视新闻。

    这状况弄得张协理挺纳闷:这个小林怎么转性了,她不是很敷衍政治学习的吗?每次科里政治学习的周会上,她要么请假说要处理病人,要么就坐在最后面看外文文献!最让人张协理郁闷的是,每次让她发言,她那些政治套话倒总能说得一套一套的,一点不像刚从地方上参军的小年轻。这让他想敲打敲打她的学习态度,都找不到机会。

    不过这时候的报纸上电视上,主要是关于世界杯的报道。然后就是克林顿携一家三口,率领上千人访华团访问中国的报道。

    芳华撇撇嘴,这个花花总统,是来中国旅游的吧?西安兵马俑,北京慕田峪,国宴招待,桂林山水,还挺会享受的。不过,别看你现在蹦的欢,小心秋后拉清单。年底就该被弹劾了吧?!可惜,怎么没把你弹劾下去呢?芳华实在是对这种不忠诚的人没好感。

    克林顿刚走没多久,世界杯决赛就结束了,结果正如芳华所料。

    芳华得意地等着江波来向自己表示敬佩呢,没想到好几天都没见他有反应。难道忘记了?也有可能吧。他会不会还在忙着他的那项任务啊?

    芳华决定主动给他打电话,问问他是不是没注意休息。

    电话接通后,江波一愣就想起来了:“哦,是不是为了世界杯的事啊?”

    “呵呵,怎么样,我预测得准吧?”

    江波顿了一下,才说:“那个世界杯也就罢了。你说的那个长江洪汛的事情才是紧要的。”

    “哦,现在刚过去的是第一次洪峰,虽然长江的水位退了点,但真得不能掉以轻心啊!”

    “你说得没错。我们和中科院遥感卫星地面站合作时,分析长江中下游以及鄱阳湖地区的星载雷达sar图像数据,的确是感到今年与往年明显不同。我也咨询过气象局,今年的气候反常,在6月梅雨季节过后,主雨带还没有向北方移动,继续停留在长江中下游,7月下旬很可能出现‘二度梅’。”

    作为四川人的芳华想起来了:“每年8月,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也是暴雨季节啊。这么多的降雨,长江今年的洪水一定小不了了。”

    江波沉默了一会儿说:“我真有点相信你是半仙了。不过,我不明白,你到底是怎么知道的?”

    这个可没法说。芳华只好打哈哈:“咳咳,这个嘛,我也不知道啦。就是有时候晚上做梦,会梦到一些情景,后来发现梦中的事件每每在生活中应验,然后就记住了。”

    “那你还梦到些什么?”

    “嗯,这个嘛,等洪水过去后再说吧。我‘梦’到这次洪水要到八月底呢。”

    “哦。”

    “对了,你能不能提醒四总部做好准备啊?”

    “我可能还没那么大能耐,毕竟现在这些只是推测,我再多注意卫星雷达的图像吧。不过,每年夏季,部队都是有做抗洪准备的。”

    芳华想到当年在电视等媒体报道中看到的那些可敬可爱的战士们艰苦的条件,就说:“我知道,部队协助地方抗洪是传统了。不过,今年可不同往年,是超常规的,抗洪部队的数量太多了,很多都是跨军区的调动集结。这可是对部队快速动员和后勤保障能力的严重考验啊!到时候,有很多部队都是突然接到命令,要在几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内就上车开拔,根本来不及带上物资,几乎是空手上的大堤。如果总部能考虑到这些,能早做些准备,不是更好吗?”

    江波就奇怪了:“你那个预测能力还能这么详细?”

    “咳咳,哦,那个梦里就好像是在看电视一样。你就当我提前看到了未来的电视新闻节目,因此知道了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嘛。我还真的是只知道一些大事件,对我自己和周围人的未来遭遇就一点梦不到了。”

    “是吗?真够奇怪的。好吧,我尽量想办法,给首长们提个醒吧!”

    芳华舒了口气,不管有多大作用,反正自己是尽力了。

    事态发展的确像芳华 “预测”的那样。七月二十一号,长江第二次洪峰开始逼近武汉后,军委开始调动大量军队。而随着二十四号,长江上游出现第三次洪峰,而中下游也连降大雨,使得水位节节攀高,汛情越来越紧张,增援一线抗洪的部队也越来越多了。

    301的同事们也开始关注起这举国关注的事件。科里的政治学习活动,大家都注意听张协理读军报,了解抗洪前线的相关情况。

    就连远在国外的嘉辉也打电话跟芳华说,他们这些留学生和当地华人华侨也知道了国内这次的洪水不同以往,都在开始捐款救灾了。

    就在建军节的第二天,大家知道了簰洲湾长江大堤溃口,有几十人遇难,五万多当地人无家可归。很快,军报报道了其中有十九名解放军官兵失踪和牺牲的消息。

    政治学习活动上,大家再没有了往日轻松的气氛。因为即使是和那些指战员素不相识,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战友牺牲的消息让大家都有点沉默了,也感到了抗洪的严峻性。

    但是,没有多久,科里的几个年轻男医生们就打破了沉默:“那么多部队上去了,我们总医院是不是也应该派遣医疗队到抗洪前线去啊?都是军人,那些战士们比我们还年轻,我们也不能落后。如果要派医疗队,我们第一个报名。”

    他们的发言得到其他医护人员的热烈掌声,特别是几个年轻小护士们鼓得非常起劲。邓主任也说:“这提议好。我们应该马上跟院领导建议一下。”

    于是,张协理很快去向院里请战,这才知道,还有好些科室也有同样的要求。

    医院领导也向总后请示,但得到的回复是:现在运送抗洪部队的交通运力太紧张,而且各部队都有卫生队跟随,同时部队驻地的团级、师级医院也都在组织医疗队上一线。总医院的主要任务,还是保障总部首长和驻京各大单位官兵的健康,暂时就不需要他们去了。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不禁都有点泄气了。

    芳华想,这总后的人也太官僚了。前线部队的卫生队水平毕竟有限,特别是药品有限。而这次抗洪是个长期抗战的事,部队还要连续奋战将近一个月呢。酷暑高温下,疲劳作业,居住条件恶劣,战士们的健康问题多着呢!一线抗洪要增援,卫生医疗保障也需要增援啊!

    况且,基层官兵看到“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疗队,那绝对和看到某军分区、某师部的医疗队,感觉完全不同啊!给军委首长看病的医生们来为他们服务,多么鼓舞士气啊!这也是树立总医院“姓军为兵”旗帜的大好机会嘛!省得老有人怀疑,这301到底是不是全军总医院?

    芳华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和张协理谈了,希望他能代表科里的同志们向总医院领导汇报,再往上反映反映。部队嘛,就是重视等级,不允许越级报告。

    张协理听后,也觉得小林还真说得有道理,于是他也花了些心思,将芳华的话进行了润色和加工,写成了请战书,交给了院党委。

    院党委这才重视起这件事情。因为一开始大家还是凭经验,总觉得这一次洪峰过了,洪水就该退得差不多了。要是大老远的派遣医疗队去了,结果到那儿人家部队都撤离了,也没什么意思啊!

    但从最近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看,这抗洪还真是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这也的确是个塑造总医院形象的好机会啊!

    于是,院党委一边开始积极筹备,一边再次恳切地向总后首长请战。

    这一次,芳华的蝴蝶翅膀一扇,使得总院派出医疗队支援抗洪的时间比原先大大提前了,而且规模和力度也大大提高了。

    院内各科室一听说要组建医疗队,几乎一大半都要报名。

    院党委一看,这人都走了也不行啊。于是又提出要求:各科室不能去太多人,不能影响日常工作。也不是所有的科室都去,像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中医这类的科室就不用去了。重点是从内科、外科、急诊科、皮肤科、预防防疫等科室抽调人员。

    党委考虑到抗洪前线艰苦的条件,鼓励年轻人特别是男同志去,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骨干人员尽量留下来坚守岗位。因为科里人员少了,工作量肯定就会加大了。

    张协理在上报本科室志愿支前的人员时,只报了三名年轻男医生和两名年轻护士。

    芳华一看,这科里的年轻医生就自己去不成啊!这可成落后分子了。她就追着张协理要求报上她。

    张协理说:“没办法,院领导这也是爱护女同志嘛,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医疗质量。毕竟男同志体力好,更能吃苦。”

    芳华也有招:“那不是还要派护士吗?把我当护士派啊!我可以身兼两任啊!护士会干的我全会,而且完全不比她们差。还有,我在协和受过严格的住院医生培训,对内科常见病的处治也完全没问题。你知道啦,大堤上的年轻战士,主要就是中暑、虚脱、跌打损伤,这些我都能处理。哦,还有皮肤病,这我也没问题。”

    最后,芳华还威胁上了:“哎呀,张协理,你平时教育我们,要学习英雄人物董存瑞黄继光,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怎么真有事的时候,倒不支持了呢!说一套做一套啊?那以后,我还要不要信你的话啊?”

    张协理被她磨得没办法,只好把她的名字报上去了。但他也知道江澜和芳华的关系不一般,所以同时也通报了江澜一声。

    江澜听说后倒是觉得,这小姑娘还真不错。她没有阻止芳华的念头,因为她想到了自己年轻时候作为卫生员上战场的情景。再说,这医疗队又不上大堤,不会有什么危险,让年轻人锻炼锻炼也好。

    医院很快组好了医疗队,芳华进了大名单。可还没来得及分小组呢,上面的命令也同时下来了,要求医疗队当晚立刻奔赴灾区。

    因为水文监测报告和卫星气象资料都显示,上游降雨增强,长江第四次洪峰逼近了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全线告急,特别是湖北荆江段。全国抗洪指挥部的温总指挥都把办公地点设在了荆州。

    但没想到荆江还好,倒是九江大堤昨天决口了。所以昨夜军委就紧急调集部队,进一步加强增援力量。

    总后也紧急命令301医疗队立刻出发。

    命令下午传达到各科室,芳华只来得及回宿舍换上迷彩服,收拾了些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再把工作服塞包里,就赶去集合了。

    大家来到行政楼前集合,分组领取医疗药品和设备。

    乱哄哄中,党委副书记大声念着分组名单。医疗队下还分成了十来支小分队,每个分队内大概五六个人,基本上是三四名医生搭配一两名护士。另外还有一名行政后勤的干事当领队,负责联络保障等工作。另外,每组还加了两个警卫连的战士,帮忙扛包。

    医院的汽车勤务连派出了三辆大客车和四辆卡车,主要是药品物资什么的比较多。前线虽然缺人,更缺药。

    副书记叫一组名字,就集合一组,领物资上车。

    芳华发现自己很巧地和夏琳分在了一组,同组还有两名内科、防疫的男医生和一名护士。除了护士,医疗队的女性还是比较少的。也许,领导上考虑到女同志之间可以相互照顾,每个组要么没有,要么就有两名以上女性。

    大家都在忙着清点东西,只是点头示意一下,就各自背着自己的物品上车了。客车里,还有战士不断上来往里面搬物资。

    这时候,江澜也听说了情况,她匆匆赶到停车场,一边和认识的人打招呼、祝平安,一边找芳华。打听到了芳华的分组和去向后,她又找到车上来和芳华话别,让芳华注意安全。

    江澜下车前,也看到了另一边坐的夏琳,也就顺祝她一路平安。

    夏琳微笑着说谢谢,但心里知道这只不过是顺水人情。等车子开动后,她就闭目休息了。

    芳华还不太认识同组的其他人,就相互攀谈起来。另一位护士和芳华坐一起,她叫段湘君,湖南妹子,总后医高专毕业的,年纪比芳华还小三岁,就已经是内科的业务骨干了。她精力充沛,很活跃,长得也有湘妹子的水灵,一笑脸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

    芳华和她一路上就说着闲话,车子很快就开到了西郊的军用火车站。

    这站台上还有几支部队,在忙忙碌碌地准备登车。站长已经为医疗队加挂好了车厢,并且也调集了人手帮他们将药品物资装车。

    芳华她们正在站台上等着上车的时候,一辆军用吉普车飞快地开到了站台上。从车的后座上下来的正是江波。

    炎热的天气下,他的脸色似乎不是太好,但看到芳华后还是笑了。芳华小跑着过去,问他怎么来了。

    江波递给她一个纸盒子:“那边通讯不方便,这个你先拿去用。”

    芳华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款爱立信新出的手机。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人买了手机。芳华也想买的,不过又觉得双向收费太贵,她还想再等一阵子,等这新款手机的价钱降下来些再买。

    但显然这个时候上抗洪前线,有个手机是很有用的。

    芳华抬起头,压抑住心里的感动,微笑着说:“江大哥,你应该叫江宋。你就是那个老给我‘送’东西的及时雨宋江啊!”

    江波拍着她的肩膀说:“别贫了!这个啊,可不是白送给你的。我可等着你抗洪回来还我的啊。不过嘛,这期间的话费我包了,就当支援抗洪了。”

    芳华再也贫不出来了,她低头假装看手机。

    江波真以为她没用过,就给她指点着怎么用,还说里面已经存上了他的手机以及单位号码,还有江澜以及301的电话,以便她有事随时可以找得到人。

    过了一会儿,医疗队那边开始登车了。

    芳华看看身后,对江波说:“我该走了。”

    江波点头:“去吧!一路保重!”

    芳华看见江波难得的严肃表情,不由乐了。

    她将手机盒子交给左手,“啪”的一声地敬了个干脆的军礼,朗朗说道:“江波战友,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再见!”

    说完立刻向后转,跑开了,远远还传来她呵呵的笑声。

    江波一愣,随即就知道又被小丫头耍了。

    他笑了一下,然后目送芳华的背影,缓缓抬起手敬了军礼,心里也默念着那句歌词;“等你从战场上凯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44部分阅读

    欲望文